- · 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[11/04]
- · 《南方文物》投稿方式[11/04]
南方文物论文答辩开场白(南方文物论文答辩开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他进一步领悟到,精神的洗礼、品德的修炼、思想的改造,都不是。 他决心重整废图,追求和完善精神。 于是,借用“汤盘铭”的话,给自己取鸿铭。
他进一步领悟到,精神的洗礼、品德的修炼、思想的改造,都不是。 他决心重整废图,追求和完善精神。
于是,借用“汤盘铭”的话,给自己取鸿铭。 鸿者,大也。 商汤王在盂兰盆节上刻了警句,辜鸿铭将其放大,铭刻在心,成为座右铭。 辜鸿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外交才能,协助张之洞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汉阳铁厂、兵工厂等洋务,为湖北新政捏了一把汗。 张之洞味与左右曰:“辜老师满怀尼龙,实乃过人之才。” 辜鸿铭精通英、法、德、拉丁、希腊、马来等9种语言,拥有13个博士学位,学习中西。 林语堂曾评他:“作孽造洋文,讲儒道,煽一时,作孽成怪杰。” 那种不高兴环顾内外,诚实近乎疯狂。 但顾其行,落魄于身败名裂,与奴婢膝做权贵之事,岂不也有人畜之别?”凌叔华在《爱山庐梦影》,辜鸿铭晚年居北京有一天突然对她的父亲说,我想刻个戳子,印上他一生的经历。 “生于南洋,学习西方,结婚后在东方,侍奉北洋。 ’5
康有为是《自传》,6岁时家人是双胞胎“柳成絮”
”相试,他应声答以“鱼化龙”。在场的客人很惊讶,赞誉此子定非池中之物,遂赏以纸笔。 康有为批评清人普遍认可的“识字—通经—达道”治学方法,称其为“磨砖作镜”、“蒸沙而欲成饭”。康氏主张先从古圣贤心志入手,读通微言大义,然后再谈具体的考据问题。 1890年春,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,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33岁的康有为。此时,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,康有为则科举考试不顺,不过是一名监生。按当时的科举习惯,梁启超中举在先,应是康有为的“前辈”,所以梁启超有些沾沾自喜。二人见面之后,聊了好几个时辰。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,康有为以“大海潮音,作狮子吼”,当头棒喝之后,使他一时不知所措,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,根本不是什么学问,于是拜康有为为师。
6
陈黻宸
陈黼宸,是北大讲授哲学史的第一人。 在北大,他不但讲哲学史,还在历史门讲通史。他讲的是温州话,无人听得懂。于是他就以笔代口,先把讲稿印出来。
上课时候,他登上讲坛,一言不发,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,写得非常快,学生们抄都来不及。下课铃一响,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。
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,虽然大意相同,但是各成一套,不重复,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,他恰好写到一个段落。最难得的是,他有一番诚挚之意,溢于颜色,学生感到,他虽然不说话,却是诚心诚意为学生讲课,真像《庄子》说的:”目击而道存矣。”说话倒成了多余的。7
蔡元培 蔡元培字写得不好,很多人都知道。在《石屋续瀋》(瀋,读作“审”)中,写过这样一件事:其入翰林也,试者得其卷大喜,评其文盛称之,而于其书法则曰:”牛鬼蛇神。“ 辜鸿铭曾对罗家伦说:”现在只有两个好人,一个是蔡元培先生,一个是我。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,到现在还是革命。我呢?自从跟张文襄(之洞)做了前清的官之后,到现在还是保皇。” 蔡元培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时,对学生说,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,但这穷人不要。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,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,因为可点无数金子。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,固然要不得;但就求学而言,却是最不可少的。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,上面题有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亦不知老之将至。”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“学不厌,教不倦”数字。 8
章太炎
章炳麟,字枚叔,号太炎。 许寿裳先生的《章炳麟》中,认为章太炎“是革命元勋,同时是国学大师”;而在国学大师方面,将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,列于首位。许寿裳说:“章先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,洵可谓集一代的大成。”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,不少人想去营救他。有个人转求袁世凯最亲信的张秘书,说:“袁总统手中握有精兵十万,还怕一个书生不成?干脆就把太炎先生放了吧!”张秘书听罢,瞪大眼睛说:“这可不行!太炎的文笔,可横扫千军,也是可怕的东西!” 囚禁的章太炎,在桌子上书上“袁世凯”名字,每日击打数次,以泄心中之愤。1915年,章太炎书“明年祖龙死”,而袁世凯恰恰也就是1916年死掉的。 章太炎在成都时,有一客叙述之贫,请求他向四川当局推荐。章太炎听了勃然大怒说:“你一贫已至此,若至穷时又将如何?”在座的赵熙以为是章的旧友,为打圆场,就说:“贫与穷亦有异乎?”章太炎说:“异甚,所谓贫者,以其贝(古人以贝为钱)分之于人,而己身尚不致一无所有;若穷则弃家而无有,孑然一身,藏身穴内,安能与贫并论乎?”后来,赵熙对他人说:“我读书数十年,今日方才懂得贫穷两字字义啊!” 9
文章来源:《南方文物》 网址: http://www.nanfangwenwu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5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