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文物上刻字,法律惩处!梵净山“金顶刻字案”一

来源:南方文物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4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,时长 00:17 这段视频拍摄于2021年7月11日。 当时一男子在世界自然遗产地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铜仁梵净山游览时,使用登山杖在贵州省级文物“梵净山金顶摩崖”的石壁上刻划。这

,时长00:17

这段视频拍摄于2021年7月11日。

当时一男子在世界自然遗产地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铜仁梵净山游览时,使用登山杖在贵州省级文物“梵净山金顶摩崖”的石壁上刻划。这种不文明行为引发其他游客的批评。

视频经网络传播,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。

3月25日,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一案件,一审判决被告陈某支付各项修复及赔偿费用共计12万余元

案件审理

公益诉讼起诉人杨俊表示,被告陈某使用登山杖,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新金顶刻划“丽水陈国”四字,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价值损害,损害了社会公众享有的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权利;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,导致文物部分破损,损害了社会公众享有的精神文化权益,被告陈某的刻划行为违反社会公德。

庭审期间,被告陈某承认了自己不文明的刻划行为,并当场多次表达了歉意。

但是在法庭辩论阶段,被告陈某认为,自己的刻划行为并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后果,而且在其他游客制止后,及时停止了刻划行为,也没有把名字全部写在石壁上。对于是否应该对刻划的石壁进行修复,以及相关费用和赔偿金额,陈某都表示了异议。

审判长张永琴(江口县人民法院院长)认为:根据检察机关提供的现场刻字的视频还有图片,以及第三方出具的鉴定结论,还有专家意见,可以认定被告对自然遗产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的规定,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,被告的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修复责任。

法庭判决

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证据,江口县人民法院当庭作出判决:被告陈某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支付文物修复费、修复方案设计费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,总计12万余元,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。

专家解读

大美梵净山,世界最宝贵的自然遗产之一,一旦被破坏,便是不可逆的损伤。除了此次的梵净山“金顶刻字案”,最近两年,还有多起破坏文物、景区的案例引发社会强烈关注。

目前在我国,破坏文物古迹、生态环境的行为,都将受到哪些法律惩处?一起来听专家的介绍↓

,时长01:11

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,时长00:34

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境内,是武陵山脉的主峰,最高海拔2572米。这里是我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。至今,山顶上仍保留着14亿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质奇观。

梵净山还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,被誉为“生物资源基因库”。这里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100多种,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。2018年,梵净山被列为我国第十三处世界自然遗产。

为保护好这片净土,近年来,当地政府将梵净山沿线近2000名群众搬迁到缓冲区范围以外,景区每日最大游客接待量也严格控制在8000人以内。

监制/谭义勇 制片人/朴晶

主编/房渭平 编辑/于焱

责任编辑/戈婧然

00:18 01:11 00:34

【来源:央视一套】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

文章来源:《南方文物》 网址: http://www.nanfangwenwu.cn/zonghexinwen/2022/0408/513.html



上一篇:中日签署合作协议,共话石刻文物保护
下一篇:“丝路光华:粤陇文物精品联展”在省博物馆正

南方文物投稿 | 南方文物编辑部| 南方文物版面费 | 南方文物论文发表 | 南方文物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南方文物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