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南方日报评论员:让博物馆的力量充分释放

来源:南方文物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5-1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要吸引公众参与,更好地挖掘文物的历史与现实价值,就要让文物“开口说话”。作为直接与文物打交道的责任主体,博物馆是推动文化发展思路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

要吸引公众参与,更好地挖掘文物的历史与现实价值,就要让文物“开口说话”。作为直接与文物打交道的责任主体,博物馆是推动文化发展思路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技术手段,实现文物数字化,提高文博资源可及性,让文物保护与研究成果更多惠及群众。广东自2010年起便启动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,在增强现实/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参与下,一批批文物被赋予新生。发展至今,云展览技术已颇受欢迎,在疫情期间更是满足了很多人的观展需要。同时,在岭南文化“双创”工程推动下,省内博物馆借助自身资源优势,以文化为核心开发主题展览、公开课程、文创产品等,成为文化产业中更加活跃的驱动力,去年全省博物馆共实现文创产品收入近4000万元。

南方日报评论员

人类为什么需要博物馆?文物使时间的流逝得到具象化呈现,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,更通过细节传递出历史的复杂与文明的温度——西周的青铜器上铭刻下了“中国”一词,永乐年间的瓷器记录着“万国来朝”的盛景;汉代击鼓说唱俑富于感染力的神韵让人窥见时代风尚,气势磅礴的《千里江山图》与历史走向的巨大反差令人叹息……所谓博物洽闻、通达古今,以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桥梁,记住过去,才能够更好地回答,我们从哪里来、我们是谁、我们将要往何处去。树立文化自信,正是一个批判地构建心理认同的过程,而从这个角度看,博物馆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,引导人们摒弃偏见、求同存异。人类文明便是在这样的传承、反思、共享、互鉴中,获得不断前行的持久力量。

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。国际上对博物馆的定义修改过多次,关于公益属性的表述有增无减。博物馆不是仅供少数人消遣的休闲场所,更应当是为普罗大众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“发现之地”。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获取新知、建构审美,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,而且有利于激发求知欲、引导人们形成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畏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,将为推动社会发展建设注入精神力量。目前,广东省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2.89家,全省博物馆去年共接待观众4283.33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63.8%,未成年观众达到1077.01万人次;省博物馆承办的“红色热土?不朽丰碑——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专题展”吸引近31万人次参观;“鞋盒里的博物馆”项目鼓励孩子们在鞋盒中创造自己的博物馆,探讨博物馆的无限可能……“到博物馆去”已然成为广东大地上的一股热潮。

博物馆是一张“金色名片”,守住的是物,关照的是人。发展好考古与文博事业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让我们走进博物馆,以实际行动支持文博事业,在文物中读懂中国,感受中华文明,增强文化自信,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,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。

“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。”今天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,国际博物馆协会在阐释本年度主题“博物馆的力量”时,特别强调了博物馆具有为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的巨大潜能。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、全球文化交流碰撞趋于深入、文化自信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,有必要全面理解博物馆的价值,让博物馆的力量充分释放。

“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,博物馆要主动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。截至去年底,广东共有博物馆367家,国有博物馆247家,非国有博物馆120家。其中,全省有国家一、二、三级博物馆82家,数量居全国第二位。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为标志,广东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,资料挖掘与整理、遗产保护与修复等成果累累;文物、雕塑、立体场景、全息影像等手段的综合运用,互动式、沉浸式学习平台作用不断凸显;全省流动博物馆合作机构达150多家,推出展览278场次……全省博物馆建设运营正在大踏步向前发展,质量与数量同步得到提升。

文章来源:《南方文物》 网址: http://www.nanfangwenwu.cn/zonghexinwen/2022/0519/519.html



上一篇:宋代砖塔重焕生机 湖北红安:发挥公益诉讼职能
下一篇:南京一文物出土多年,专家以为是尿壶,看到上

南方文物投稿 | 南方文物编辑部| 南方文物版面费 | 南方文物论文发表 | 南方文物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南方文物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